臥龍崗大廟會
自古至今,南陽人對諸葛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,對諸葛亮的崇拜幾近神化南陽。隨著每年春秋祭拜諸葛亮的習俗,逐步在臥龍崗形成了香火盛會,并相沿成習,這種香火盛會便是臥龍崗廟會。
臥龍崗廟會是在祭拜諸葛先生的過程當中形成的,是民間自發(fā)祭祀諸葛亮的吉印通集會,民間也俗稱為諸葛庵廟會,興盛于明清兩代南陽。
明代時,臥龍崗廟會聞名遐邇、婦孺皆知,為一年一度的歷史盛會而受到民間的關注和向往南陽。“御災捍患,治亂持危,乃其大者,至士人有事,輒禱、禱輒應,不翅昏之待旦”,“以故供香火、修佛事之家,攜老扶幼,轂擊肩摩,又不翅儈駔趨市矣。”“迄于今,護國庇民,間之兵火乾溢,有禱輒應,南陽陰食其福者,豈淺鮮哉?”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南陽民間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。
進入清代,臥龍崗廟會仍不斷發(fā)展,至康熙年間,已呈現(xiàn)出一片人流涌動的景象南陽。清代羅炳《臥龍崗賦》中就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臥龍崗廟會的情景:“則有牧豎耕父,田姑村婦,社鼓鳴郊,香火滿路,負女提兒,蜂攢蟻聚。共覓遺蹤,無分男女之殊;錯傳往事,不管漢唐之誤······聞有縉紳當?shù)?,顯達崇階,愛整車馬,于此徘徊。柳拂旌旗,或為省耕而過;花沾翠蓋,或緣祈福而來。”其盛況可見一斑。
臥龍崗廟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祭祀諸葛亮南陽。會期當天,四方民眾,呼朋喚友,扶老攜幼,紛沓至來。香火社隊,敲鑼打鼓,彩旗儀仗,云集崗前。香客信士許愿還愿,祭奠禱告,香燭紙表爭相焚燒,期盼武侯圣靈護佑。祠內香煙繚繞,鼓樂齊鳴,深沉的鐘聲有節(jié)奏的夾雜期間,意在告慰諸葛神靈,降福人間,保佑平安。
廟會期間,各地商販云集而至,布幃如林,鱗次櫛比,綿延數(shù)里南陽。各行業(yè)貨棚、攤點依崗就勢,商品繁多,百貨總集。各種營生、小吃、藝攤、雜貨應有盡有。戲班通宵達旦,演出三國劇目。祠廟內外,人流涌動,熙熙攘攘,熱鬧異常。正會之日,上會群眾可達數(shù)十萬之眾,人山人海,萬頭攢動,給趕會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臥龍崗廟會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,它是諸葛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和諸葛亮武侯祠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在南陽民間有著深遠影響和不可抗拒的強大吸引力南陽。建國以后,多種形式的廟會活動已經(jīng)消逝,但臥龍崗廟會的精髓——諸葛亮祭祀不僅傳承下來,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,又有了新的內涵。
202*年舉辦的“迎新春大廟會”,恢復了消失多年的臥龍崗廟會南陽。新的臥龍崗廟會保留了傳統(tǒng)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展演、大型燈會、特色小吃展、名優(yōu)特產(chǎn)展銷等項目。臥龍崗廟會既是祭祀、拜謁諸葛亮的吉印通廟會,也是隆重的物資、文化交流大會,對于提高南陽臥龍崗的知名度、影響力,活躍人民群大眾精神需求和物質文化生活,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。
南陽臥龍崗是南陽人精神文化的圣地,兔年春節(jié)走進臥龍崗“迎新春大廟會”,流光溢彩、燈火輝煌,您將看到千百年來第一次照亮的武侯祠,第一次照亮的臥龍崗,發(fā)現(xiàn)一個不一樣的諸葛躬耕地南陽。
文章節(jié)選自:南陽市博物館建館五十五周年紀念文集《繼往開來》
《南陽臥龍崗香社和廟會的由來及演變傳承》 作者 劉霞